蚌埠新闻网讯(记者 郝玉琳 见习记者 马 天) 如今的珠城,每到假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或全家动员,或呼朋唤友,到近郊农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农家乐,已成为蚌埠旅游新的亮点,在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机构调整、改变农村面貌中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然而,在数量激增、势头火爆的同时,农家乐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竞争、内容单一、难上档次等不尽人意之处。
在美好乡村的建设中,蚌埠农家乐该怎样发展,才能在让城里人享“乐”而归的同时,持续“乐”农家?
方兴未艾
是旅游项目更是富民工程
整齐的田垄静卧在原野上,绿油油的稻田连成一片,道路和沟渠纵横交错,一片片荷塘如珍珠般点缀其间,挂满果实的葡萄架和一排排设施农业大棚错落有致,牛羊的哞叫不时传来,让眼前的一派田园风光显得更加宁静怡人。
“平时在家也是种地,农闲时候来这儿种,一天工夫能赚五六十块,俺们村民当然满意。”8月15日,在禹王农业“农家乐”的葡萄架下,禹会区秦集镇宗洼村的石庆虎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念叨着。
他的话,道出了这个村300余位村民的心声。数年前的宗洼村民不曾想到,同样是种地,以往自家种地和现如今在“农家乐”的采摘园里搞种植,差别竟然这么大。
禹王农业是禹会区秦集镇近年来引进的设施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品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农家乐旅游项目,这个农家乐项目已经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就业,也撑鼓了村民们的腰包。企业的总经理史丽娜介绍说,“我们这常年雇佣的工人有四十多人,每人每月能拿到2000元以上;农忙时节,还要再雇200来人,做一些作物的种植、培育、养护工作,每天的收入在40元-60元不等。”
秦集镇党委书记王梅则告诉记者,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随着一批农家乐和农业旅游项目的茁壮成长,在其带动下去年这个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5993元,同比增长了16.6%。
其实,像禹王农业这样有效带动本地农民致富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在蚌埠还有很多:怀远县的禾泉农庄,五河县的沱湖渔家乐,龙子湖区的红塔生态园,固镇县的香雪度假村……这些市民耳熟能详的农家乐项目,已经成为蚌埠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在改变农村面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正在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着产业联动、以城带乡。去年,以“农家乐”为亮点,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达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亿元。
可持续发展
文章在“吃”之外
“规划面积有220亩,总投资达到1.5亿,我们计划9月份就开始动工。”谈到自己准备在天河附近投资兴建的休闲度假农家乐项目,朱秀龙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而一开始,他只是打算在天河边开一间农家菜主题的饭店,就是吃鱼为主。搞建筑出身的朱秀龙,在投资初期对农家乐的理解就是“城里人到乡村吃土菜”而已。
可开业几个月来,看着身边的秀美风光,听着客人们“有得玩就更好了”的建议,朱秀龙意识到,原来农家乐绝不仅仅是“吃”的事情。 田园风光的农家乐旅游也同样应该具备“吃住玩游购娱”的旅游六大要素。“这么好的环境,吃饭只是一次性消费,要想留住客人多待、多来,还得靠其他项目让客人有的看、有的玩。”在生意场摸爬多年的朱秀龙,很快就嗅到了农家乐更大的商机。
指点着规划图,朱秀龙胸有成竹地讲解着自己农家乐项目的未来:“东边的区域我们准备建一片果园,到时候可以开展一些采摘之类的活动;餐饮区的背面是农庄和大棚,以突出近郊生态农业的主题;我们还打算将河畔一带将打造成沙滩,同时开发天河水面资源,设立一些水上活动项目,利用水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朱秀龙打算,在更多的建设内容中引入本地投资,进行商业化运作。
农家乐,正在盘活农民的闲置资产,让更多资金注入农业,让现代农业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去,与餐饮、旅游业联动发展,在加快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而农家乐项目所在的村庄,也正在因为项目的带动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秦集镇农家乐项目散布的老贯徐村、仁和村、冯嘴子村等村庄,近年来一条条平坦的道路、一个个垃圾池、一辆辆垃圾车、一座座清洁厕所相继出现在村庄里。越来越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与农家乐的生意一起,在给庄稼人带来真金白银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对生活的想法。
“农家乐越搞越大,路更通畅了,环境更卫生了,客人才更愿意来。我们不仅有钱赚,自己住着也更舒心哪!”老贯徐村一个农家乐项目的大厨刘永平师傅深深地感到农家乐带来的不只是收入的变化。
然而在市旅游局的规划中,仅仅是干净整洁,还远远不够。改善农家乐的经营环境,提高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引导农家乐向特色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规划先行
特色发展方能转型升级
“市场是真实的,更是残酷的,那些欠缺规划、一哄而上的农家乐项目,如今已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了,被市场淘汰是必然的。”市旅游局局长张晓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消费者对于农家乐旅游更规范、高标准的要求,这几年蚌埠被市场淘汰的“农家乐”已有百余家,“比如三汊河湿地附近,曾经仿佛一夜间出现过一大批‘农家乐‘,生意一度非常火爆。但是由于是自发形成,用的是自家房子,仅有吃饭一项业务,服务人员基本也是自家人,不在相关部门注册登记备案,有的房子甚至是违章建筑,卫生、设施、服务和经营理念等环节都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市场。大浪淘沙,这些项目的消失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市场发展的必须。”张晓静认为。
早期经营的自发性和随意性,让“农家乐”零散化的经营业态加剧。产品单一化、服务简单化、模式同质化已成为“农家乐”发展的硬伤。一村一户的个体发展成不了规模,靠山吃山的自发经营也难成气候。那么,该如何避免“农家乐”发展陷入僵局?
业内人士分析,“农家乐”要满足游客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必须在“留住游客”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加紧挖掘自身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否则“农家乐”的红火局面将难以为继。既要保持农家特色,又要实现高水平服务,是“农家乐”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张晓静告诉记者,“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是蚌埠成功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中所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有了农民自愿这个前提,再加上政府的科学引导、统筹规划,‘农家乐’经营才会有规模效益。”
据了解,蚌埠目前正组织各有关部门,对农家乐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工作,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逐步淘汰那些功能少、规模小、布点不合理的“农家乐”项目,同时给予那些具备一定规模、符合乡村建设大趋势的农家乐项目更多帮助和支持,鼓励他们突出经营特色,在保证高水平服务的前提下,进一步规划区域功能,从而满足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使“农家乐” 真正能够持续乐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