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9月14日讯 秋高气爽,风行草偃,云走鸟鸣……神秘的大自然风和日丽、景色迷人,恰似仙境一般风光无限美。
来到“湿地之都”双鸭山,走进“河流纵横,滩水浩淼,鱼翔浅底,水鸟翻飞,碧草连天,风光秀美”的一个个天然湿地,你随处可被“水天一色远,芦苇碧连天,清波涟漪泛,鸥鹭翔云间”的北大荒原始生态风光所折服,更会惊叹这里“星河浴日”、“地河蜃楼”的一系列奇特自然景观。
漫步其中,放目远眺:翩翩起舞的丹顶鹤、悠闲自得的鸳鸯、三五成群的野鸭子、成群起飞的苍鹭……在水草中起舞的各种水鸟,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如果是雨后的湿地,你会看见草岸上升腾起氤氲的雾气,草筏子中忽然冲出几只叫不上名字的鸟禽,直飞云霄,盘旋高空久久不去……那情景真是令人心旷神怡,无不陶醉其中。
人送湿地一份爱,湿地还人一片情。随着湿地生态环境回归原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鸟类飞临这里安家、繁衍后代。七星河、安邦河等各个湿地保护区成为了丹顶鹤、大天鹅、须浮鸥、白琵鹭、白枕鹤、白头鹤、白鹳、灰鹤、苍鹭、鱼鹰等珍稀濒危鸟类首选的栖息地,黑熊、野猪、狍子和狼等珍奇野生动物的足迹在附近也时常可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这是双鸭山市依托自然优势、注重山水相融、打造“湿地之都”生态品牌的真实写照。
A
双鸭山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完达山北麓、三江平原腹地,因市区东北部有两座形似卧鸭的山峰而得名。共辖四县四区,市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151万。双鸭山的基本市情可以概括为:优势在资源、特色在生态、基础在农业、支撑在基地、底蕴在文化,享有“挹娄王城、湿地之都、煤电基地、北国粮仓”的美誉。
双鸭山市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建设也从未停下脚步。全市始终坚持把湿地保护作为打造城市品牌、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组织实施了多项湿地保护建设项目,抢救性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使湿地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实施、科学发展的轨道。
励精图治,原始湿地在双鸭山现已生机勃勃,形成了完整的原始生态环境,凸显了三江平原湿地的缩影。目前,所辖四县全部为国家级生态县。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72.9万公顷,湿地总面积为48.5万公顷,占市域面积的22%。
全市共建立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处。其中,七星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被国际湿地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被省旅游局评定为3A级风景区,所在地宝清县被中国野生动物协会命名为“中国白琵鹭之乡”;安邦河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4A级湿地公园,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候鸟重要的迁徙繁殖地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
B
双鸭山市用“天人合一、物我同舟”的大生态理念,坚定地守望着双鸭山这片三江湿地的“浓缩版”。
早在2001年,双鸭山市就明确把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助推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正式纳入“十五”总体规划,聘请专业规划设计院所,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湿地保护利用的具体措施。
提出了由市政府统一监督、林业主管部门行业管理、县区政府行政领导“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并针对湿地分别隶属地方、农垦、森工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区域合作管理协调机制,形成了中省直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004年11月,双鸭山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市(地)级湿地管理局,在主要湿地保护区设置了专门管理委员会,初步形成了网络健全、信息共享、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的组织系统,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令人欣慰,正是由于双鸭山市对生态环境的一贯保护,使大片的湿地基本保持了原生状态,成为大自然遗留给双鸭山人的一片自然圣地。
C
双鸭山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部署,把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全力推进,作为重要内容努力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切实抓好,以投入为保障,加快湿地保护设施建设。
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全市累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2亿元,不断建设和完善了湿地区域内的通行道路、监管站所、气象观测等基础设施,为湿地保护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据悉,各保护区累计建设白色路面93公里、架电35公里、建立管护站11座、科研中心3处、瞭望塔5座、气象观测站2处、远红外线监测站3处、中心监控台1处、建界碑界桩120个。
2002年,双鸭山市在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了占地295公顷的湿地公园,使其成为我省东部地区重要的湿地保护宣教基地。
随着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双鸭山各级保护区建设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标准化、科研监测动态化和管护工作立体化。
D
非自然因素给湿地造成的灾难,引起了双鸭山市的高度重视。保护人类共同享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市委、市政府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
以治理为重点,加大湿地保护工作力度。为避免陷入“先建设、后保护,先侵占、后恢复”的恶性循环,采取治理与严厉打击相结合,加强对湿地的保护。
加快恢复。先后投资4000万元,对湿地区域内的2800公顷耕地进行了退耕还湿。因保护治理成效突出,双鸭山市代表全省在国家湿地保护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同仁的广泛认可。
强化治理。不断加强项目准入审核,禁止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进入湿地保护区域,依法制止湿地周边采伐林木、乱开乱挖、乱建滥占等行为,大力开展禁捕禁猎禁牧“三禁”专项治理活动。几年来,全市共打击处理破坏湿地案件367起,有效保护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有力促进了湿地原生态风貌的保护与恢复。目前,全市各级保护区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51种。
人为破坏给湿地带来的创伤,在双鸭山地区逐步得到了解决。
E
山林、草原、水面和湿地,使双鸭山环境清新,气候宜人,生态优良。
双鸭山丰富的湿地资源,具有较高的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和自然性,它不仅有保存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而且也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繁殖的理想场所,是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双鸭山市以合作为依托,推进湿地可持续发展。坚持加强管理和效益提升并重,先后与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长春地理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湿地保护和利用等科研工作,在“七星河自然保护区水环境监测”、“加强保护区内昆虫保护”等课题研究中,均取得了可喜成果。
建立了保护区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对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及栖息地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实施综合分析评价,为我国北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和宝贵的经验。
F
湿地风光无限美,生机盎然双鸭山。
对湿地的保护与开发也有效地助推了双鸭山市的城市转型发展。特别是通过连续三届“中国北大荒双鸭山湿地观鸟节”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央电视台、黑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有效地提升了双鸭山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全面推进“北大荒风光旅游区”建设中,双鸭山市以弘扬湿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为重点,提出了“湿地大观园、魅力双鸭山”的建设目标,开展了“湿地旅游年”等活动。
开发湿地生态旅游线路,拓展生态旅游空间,延长生态旅游链条,高标准建设安邦河湿地公园和七星河湿地公园,打造湿地生态旅游精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文化旅游体系,促进了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蓝天碧水交相辉映,水禽鸟类翱翔空中,浩瀚绿洲一望无际,花草芳香令人陶醉。得天独厚的湿地环境,不仅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候鸟栖息繁殖,还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仅今年,双鸭山市湿地旅游就已接待各类游客30多万人次。
“湿地之都”生态品牌,真正让双鸭山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双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