湔江、唐家山,以前寂静无名的小地方,因特大地震造就了名震天下的唐家山堰塞湖。在大地震过去一年又半载后,这里的人们生活生产情况如何?这里的山水是否依然如故?记者近日经北川老县城往上走——
本报记者 李晓东/文 吴传明/图
码头多了,路长了,村民出行选择多
唐家山码头建成后,村民出行费用和时间都要节省一半以上。
1月20日,从北川老县城经过唐家山至禹里乡的公路便道通了!当地司机奔走相告。
在北川老县城背后,一条临时道路劈开王家岩崩塌的浮土伸向湔江上游。土路一侧是绝壁,一侧是悬崖。从老县城前行约4公里,便抵达唐家山脚下。千仞绝壁矗立,便道从层层叠叠的碎石中拱出一条缝隙,仅容两部小车擦肩而过。
尽管便道艰险,但当地群众还是欢呼雀跃,一时间,路上各色轻型车来回奔忙。“我们出行更方便了。”漩坪乡石龙村村民张代虎很兴奋,他不停地擦拭自己已经很久没用的摩托车,曾以为会就此锈掉的铁家伙如今有了用武之地。老张的家在老漩坪场镇背后的张家湾。故土难离,老张在前年年底便摸回家。因为交通不便,他不得不就地买村民拆下来的建筑废料建房。结果是墙有三种颜色:红砖,水泥砖,木板墙面。“如果是现在修房子,我会修得更漂亮一些。”
从不方便到方便,一年多时间了,唐家山堰塞湖周边,随时都在变。
在唐家山脚下,一个新建的水泥阶梯形成新的码头,挤满了等船的群众。几位农民工正准备把“唐家山码头”的大牌子立起来。唐家山码头刚刚建成一个多月,每天,从码头进出的客船有固定的6个班次,而快艇则进出几十趟。来来往往的客货船,不时搅动堰塞湖,惊起无数野鸭。
漩坪乡椿芽村村民侯光军细数新码头的好处。以前出门是坐船到禹里,再坐车翻越擂禹路。唐家山码头建成后,可以从村里坐船直接到唐家山,然后坐面的到擂鼓镇,费用和时间都要节省一半以上。
“现在每个临湖的村都建起了码头,客货船都可以停靠。”漩坪乡党委副书记唐彬说。在唐家山对岸,一条便道经过漩坪乡杨柳村到达桐梓坝,村民已经能驾驶摩托奔向老县城。从桐梓坝往北,公路直接通往漩坪乡新场镇永吉村。溯湔江而上,一条新的道路向禹里延伸,长达6公里的路基已经形成。
砖来了,水泥来了,山里的房子建起来
从不毛之地到新的家园,当时直升机停机坪的沿河坝将一直见证震后变迁。
“修路,建码头,现在最重要的作用是方便群众建房。”漩坪乡党委书记杨启元说,这是堰塞湖周边群众今冬的第一件大事。
漩坪乡因堰塞湖被分割成了三块,仅因灾失地群众就有475户。因为平地基本上淹没在湖里,寻找适合建住房的地点相当困难。目前设置了9个集中安置点,分散在堰塞湖四周的山湾。在每个集中安置点,征地、平场、排污等设施都由政府投入。漩坪乡的9个安置点,预算投入达1900万元。
为保证建材供应,北川县成立了建材特供办,由县上统一采购红砖、水泥和钢筋。红砖从唐家山方向通过水路运抵每个安置点码头,成本加上运费、工时费,每块砖价格窜升到了7毛多,但建房的村民每块砖只需付0.32元,差额由北川县承担。水泥供应亦是如此,村民按照每吨460元的价格打个电话就可以运到码头。
“现在最困难的还是交通。”望着一湖绿水,椿芽村支书侯云泉一筹莫展。椿芽村是漩坪乡至今不通公路的两个村之一,唯一与外界的联系通道就是堰塞湖上的船。
尽管如此,在层层地基上,已经有两处房子立起来,都是崭新的木质穿斗结构。村民金大斌算了笔账,自己修3间占地100平方米的木头房子,每平方米可以节约100多元。
与椿芽村相比,同属堰塞湖一侧的瓦厂村建房无疑更方便一些。这里公路能够到达,建材可以方便地运进来。在桐梓坝的安置点,49户群众的房子正加班加点建设。房子中间形成未来的街道。“3月份,我们的房子将全部建好。”村民李德春期待着这样的未来,毗邻而居,远比他以前单家独户的山坡更热闹和方便。
堰塞湖四周有了鲜活人气,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亦一改往日的冷清。经过堰塞湖大坝的便道攀爬到顶,紧接而来的是盘山的机耕道,尽头便是在抗震救灾期间准备建设直升机停机坪的沿河坝。尽管沿河坝只是一道横亘在湔江河谷上的一道土梁,但这里却成为曲山镇楼房坪村202名群众希望的所在。
震后,楼房坪村需建房的群众有70户202人。村里已没有像样的土地,沿河坝成为唯一适合集中建房的地方。从这里,可以俯瞰堰塞湖大坝,翡翠般晶亮的堰塞湖也尽收眼底。
从唐家山方向,一眼就可以望见楼房坪村的住房。从去年10月底回到沿河坝到现在,村里统规统建的70套住房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每天都有新房子立起来。建木房子是技术活,村里专门从北川坝底等山区乡镇请来了工匠。看着房子长高,39岁的村民谢杨文很惬意。房子由村里统一建设,他只需要带着扫把入住。
地没了,家底没了,希望山水变金子
“今后我们的出路在于发展旅游”,石龙村村支书刘定成看到了希望。
20日下午,石龙村村支书刘定成召集村委会成员研究产业发展的事情。产业对于石龙村来说,是命根子,是希望。尽管目前所有的想法都只停留在纸上,但刘定成宁愿早一点谋划。
石龙村本是漩坪老场镇所在的村,以前村里人大多在场镇有门面,20多辆货车让村子过起了小康生活。如今这些家底都被埋在了堰塞湖底,殷实的石龙村如今只留下张家湾背后的大山。
“我们的地被堰塞湖占了部分,居民安置点占了一部分,在建的省道302线占了一部分。”刘定成说,地没了,场镇搬走了,村子要走过去的路是不行了。不过,刘定成看到了新的希望:“我们的出路在于发展旅游。”让他最有信心的是两个因素:唐家山堰塞湖湖面最宽阔的地方就在张家湾;在建的省道302线将会带来大量客源。
正是张家湾的优势吸引了漩坪乡7个村的100户村民前来建房。村民张勇将所有亲朋的宅基地集中在一起,要建面积600平方米的楼房,以便将来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已经成为漩坪乡未来的发展战略。但一个现实却是:靠近省道302线的只有3个村,其他16个村都在湖对岸。当务之急还是要通过农业产业的恢复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在漩坪乡,因环境适合玫瑰生长,建立一家玫瑰精油提炼厂的洽谈正在进行中,今年将新增3000亩玫瑰种植。而另一项产业也提上日程——发展山桐子。漩坪的地少了,山林没有少,发展与山相关的茶叶、药材等产业自然成为漩坪的必然选择。
在桐梓坝,震后建设的俏泉茶厂已经投产。茶厂老板付刚把工厂开到了漩坪,现场加工再运出去。“我在这里有基地,准备再扩大2000亩的基地。”
漩坪乡在引入龙头企业的同时,也在努力让山货及山里人走出大山。漩坪新场镇的基础设施在去年投入使用,一个新场镇已经具备功能。明年,一条环湖的便道将形成。两年后,省道302线将恢复。除旅游增长吸纳部分就业外,北川山东工业园还将吸引大量的人就业。
与漩坪相仿,楼房坪人思考的首要问题是,今后将从湔江对岸架设一座永久性的钢架桥,湖两岸的公路直接与漩坪乡连接上。更让楼房坪人憧憬的是,作为堰塞湖大坝上方独具特色的村庄,不用吆喝就会有很多的人来看。他们正好好准备,等待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