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行业新闻:
·海南省人民政府 · 商务部投资促进局 · 中国投资指南 · 国家级开发区 English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这里是第一场图片

    这里是第一张图片这里是第一张图片

  • 这里是第二张图片

    这里是第二张图片这里是第二张图片

  • 这里是第三张图片

    这里是第三张图片这里是第三张图片

  • 这里是第一场图片

    这里是第四张图片这里是第四张图片

< >
宏观经济 国际旅游岛 发展规划 市县经济 投资世界 投资统计 项目设计
政策法规 展会论坛 政府项目 项目申报 重点项目 经典投资 项目推介
百强企业 龙头企业 中小企业 行业精英 产业园区 产业合作 招商引资
名牌产品 驰名商标 产品营销 商品流通 贸易促进 市场建设 产品展厅
金融担保 股票证券 基金债券 风险私募 并购直投 公司上市 股权融资
航天生物 能源制造 医药食品 工业信息 农林牧渔 文卫体教 研发合作
高球飞行 邮轮游艇 房车摩艇 游船钓船 保健美容 艺术家具 供求信息
城市综合 工业仓储 居住地产 商业地产 养生度假 农庄温泉 开发销售
景点景区 乡镇名品 雨林湿地 江湖海岸 温泉矿泉 酒店餐饮 资金投向
一站服务 选址立项 报建办证 工程建设 招标投标 盘活资产 项目合作
海口 三亚 三沙 洋浦 琼海 儋州 澄迈 文昌 五指山 临高 定安 昌江 琼中 屯昌 陵水 东方 保亭 乐东 万宁 农垦 白沙县
 投资导航
 
 
 
 
 
 
 
  高级检索
站内搜索:
选择栏目:
  会员企业
  热点资讯
  国家级开发区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投资导航>>投资统计>>广西园区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广西园区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海南投资指南网 发布时间:2012-09-09 17:10:43 来源: 编辑:admin

  “十一五”时期,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先后出台了《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全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园区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产品作优的措施。五年来,广西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园区工业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广西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增加值2585亿元,数倍于“十五”。“十一五”期末,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已达10个。

 

  一、“十一五”工业园区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园区的布局规划和发展规划工作不断加强,园区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园区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一些重点产业园区,在体制、机制、政策、资金、土地、项目审批等各方面得到自治区的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明显增强。

 

  (一)园区建设取得突破,集聚功能得到强化,支撑工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广西各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迅速扩充产业承载空间,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工业园区逐步成为全区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污染治理、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企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十一五”期间,2004年清理整顿后保留的29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开发区)得到巩固和发展,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和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批准,60个工业园区被确认为自治区AB类产业园区。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工业园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以道路、港口、水、电、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及供能、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和智能化程度高的楼宇厂房建设,促进工业园区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园区土地使用效率。仅2008年至2010年,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463亿元,数倍于“十五”时期。

 

  工业园区成企业投资的热土。各工业园区采取各项措施积极优化招商引资环境,通过实行规费减免、保障项目用地、建立工业用地开发成本补贴机制、保障电力供应、鼓励投资兴建工业标准厂房、改善通关转关管理等各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2006年至2010年,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招商引资3737个项目,其中签约内资项目有3410个,项目投资额为2837亿元,而外资项目有327个,项目投资总额为34.6亿美元。目前,入驻37个重点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已超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578家。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重点产业实力增强。一批跨国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纷纷到全区的工业园区投资,如中国石油、国投电力、印尼金光集团、新加坡来宝集团、中粮集团等特大型企业先后进驻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可口可乐、丰达电机、培力药业、八菱科技的大项目相继落户于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服务企业成效显著。各工业园区争创一流园区,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把服务企业作为第一职责,建立领导和部门联系企业服务机制,不断深化拓展服务企业活动,完善各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为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破解贷款难题,鼓励和扶持投产企业积极增资扩股和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把企业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通过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园区工业健康发展。

 

  (二)园区工业加速发展,贡献倍增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10个工业园区中,广西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超400亿元,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柴工业园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达到332亿元、288亿元、192亿元、182亿元。园区工业高速增长,成为广西工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从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2010年完成增加值861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6%。增幅比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快5.7个百分点。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8.0%,拉动50.7个百分点。37个园区中,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番的有31个,其中17个翻2番以上。2010年总资产达到2485亿元,比2005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32.1%;实现利税242亿元,比2005年增长4.0倍,年均增长38.0%;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比200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5%

 

  (三)园区发展重点突出,布局优化

 

  目前,全区工业的投资项目大部分在工业园区内实施。“十一五”期间,各工业园区突出抓好承接产业转移,既主动承接我国东部地区和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也主动承接我国中西部地区需要转移到沿海发展的产业,以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7大产业为核心,以建材、电子信息、造纸与木材加工、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修造船及海洋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北钦防崇沿海沿边横向经济带的园区重点布局石化、电力、钢铁锰业、糖业、高新技术等产业,梧贺玉贵河百横向经济带的园区重点布局优先布局有色金属、机械、电力、锰业(林产林化),加快发展建材、医药、食品、蚕丝绸等产业,南来柳桂经济带的园区重点布局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钢铁锰业、有色金属、高新技术、糖业等产业。园区工业对广西工业发展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特色园区加速产业集聚。“十一五”末,全区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如柳州市柳江新兴工业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平果工业区的铝工业园、宜州经济开发区的茧丝绸产业园、容县经济开发区的电子产业园、玉林市福绵服装工业区、梧州工业园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的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等。一些重点园区精心打造的“区中园”和“园中园”特色鲜明,如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物制药产业园、电子信息及IT软件产业园、光电科技产业园三大特色产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广西北海工业园区的北海电子产业园。特色园区和产业园加快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加强产业协作配套,积极引导主导产业的上下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2010年,工业园区前十大制造业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制造业。

 

  助推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主战场。以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四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北海出口加工区、广西北海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产业,大力引进一批行业龙头大项目及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项目,增强园区发展后劲。深化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服务的水平,加快资源整合和共享,建立和完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积极营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扶持、金融、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良好环境,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创新资源集中聚集的示范载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内,2010年共有高科技工业企业196家,比2005年增加75家,实现增加值112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9.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0亿元,是2005年的3.0倍。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态势蓬勃,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55亿元,比2005年翻4.5番,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4%。其中对全区出口贡献最大的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二、园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尽管“十一五”时期园区工业发展保持了良性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从主要园区反映的情况看,大家重点关注问题主要是园区管理机制、资金、用地指标和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从园区工业在整个广西工业的作用和地位看,我们认为,产业层次较低、转变发展方式面临诸多障碍是园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产业层次仍较低

 

  “十一五”末年,37个重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前的八大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八大行业合计占园区工业的69.3%。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仍接近九成,而高新技术产业只占10.5%37个园区中,23个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占比在5%以下,其中11个园区无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低端产业领域或产业低端。大部分工业园区由资源型、初加工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企业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较低,多数企业从事价值链的低增值环节;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行业集中度低,园区骨干企业不突出,缺乏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二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37个重点工业园区中,年收入百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仅4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41家;成本费用利润率20%以上的仅占企业总数的5.2%,利润率1%以下或亏损的企业占了43.2%;企业人均创利1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0.7%。三是大部分园区经济密度比较低。2010年,37个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21.9亿元,只有玉柴工业园区等3个超过百亿元,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仅广西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科技部提出的每平方公里销售收入100亿元的标准,有12个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不足10亿元。产业层次偏低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园区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转变发展方式面临诸多障碍

 

  “十一五”时期,各工业园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必须看到,转方式调结构不但受到高耗能行业产能比重过高等结构性限制,而且还面临着财税体制、资源价格管制等体制性障碍。全区过多依靠能源资源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节能减排的体制性保障尚未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改革亟待破题和推进。目前,园区高能耗项目投资比重仍比较大。2010年,37个工业园区的投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竣工及在建项目中,石油加工、化工、非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力等六大高能耗行业累计完成投资占工业的比重接近四成。现阶段的投资结构将固化未来几十年的产业结构,对全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十分不利,对全区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三、做大做强工业园区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将是全区加快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后,在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实施,以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等推动下,园区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我们必须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更加高标准地安排生产和投资,并在惠民生方面做好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具体要求,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布局。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创新人才引进和园区管理体制,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进入园区,努力做强做优工业园区。为此,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一)以四大高新区为重点全力打造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集聚更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到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四大高新区,充分发挥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全区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外来企业向园区转移研发中心,努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推广能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经济中的比重;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借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资源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难题,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深入基层为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二)以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

 

  “十二五”时期应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更多地考虑园区产业特色定位、集群集聚发展和配套服务的优化完善,进一步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园区朝着产业高端化、土地集约利用和就业环境和谐的方向发展提升。不断顺应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增强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围绕全区支柱核心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推动千亿元产业向园区集聚。加速重大技术和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逐步使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提高园区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有计划地将县域散乱的工业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工业区中,改善工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促进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建立起园区内企业之间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以促进竞争力提升,带动本地供应商网络的发展,为培养本地下一代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准备。

 

  (三)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政府应将促进产业联系作为服务企业的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为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创造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政府应努力破解土地、资金、规划、环评等难题。优先考虑循环经济项目、优势项目,对入园企业建设用地单位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率等有明确要求,坚决杜绝小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已经入园的企业,通过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工业厂房,提高公共设施的共享覆盖面,降低非工业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节约用地。对占地多、长期不达产造成土地闲置的项目,通过回收、清理、置换等多种措施重组整合,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以保证园区的发展。在征地过程中,要妥善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针对资金制约园区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采用股权融资、证券融资、项目融资以及国际金融贷款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创新体制,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民间资金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应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工业园区发展指标设计方面,在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值、增加值等数量指标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内在竞争力、投资密度、经济密度、发展可持续性等质量指标。

 

  此外,政府的其他服务工作也必须跟上,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园区企业员工出门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document.write();
相关新闻:
· 我省8项重点水利项目列入国家水利建设规划2020-4-27
· 17家省属重点监管企业去年利润翻番2018-1-29
· 海南旅游经济“旺丁更旺财”2018-1-29
· 海南去年实际应用国家重大储备项目上千个2017-10-9
· 促进入境旅游发展 我省去年新开恢复境外航线30条2017-4-21
· 我省公路重点项目投资约25亿元2015-8-10
· 上半年我省水路建设投资13亿2015-8-10
· 西环高铁累计完成投资166亿2015-4-10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改委
国家住建部
国土资源部
科学技术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农业部
国家铁道部
国家商务部
新华通讯社
新华通讯社
中央电视台
人民日报社
中国新闻社
中国建设报
中国环境报
中国能源报
中国旅游报
中国煤炭报
中国信息报
经济日报社
人民铁道报
南方日报社
人民政协报
中国改革报
中国石油报
中国冶金报
中国石化报
中国交通报
东方电视台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版权所有 海南省投资指南网 Copyright @2012-2013 All Servered.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贸路国贸大厦A座1305室 电话:15289878589 EMAIL:2323754408@qq.com
备案编号:琼ICP备11000544 技术支持:海南慧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