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行业新闻:
·海南省人民政府 · 商务部投资促进局 · 中国投资指南 · 国家级开发区 English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这里是第一场图片

    这里是第一张图片这里是第一张图片

  • 这里是第二张图片

    这里是第二张图片这里是第二张图片

  • 这里是第三张图片

    这里是第三张图片这里是第三张图片

  • 这里是第一场图片

    这里是第四张图片这里是第四张图片

< >
宏观经济 国际旅游岛 发展规划 市县经济 投资世界 投资统计 项目设计
政策法规 展会论坛 政府项目 项目申报 重点项目 经典投资 项目推介
百强企业 龙头企业 中小企业 行业精英 产业园区 产业合作 招商引资
名牌产品 驰名商标 产品营销 商品流通 贸易促进 市场建设 产品展厅
金融担保 股票证券 基金债券 风险私募 并购直投 公司上市 股权融资
航天生物 能源制造 医药食品 工业信息 农林牧渔 文卫体教 研发合作
高球飞行 邮轮游艇 房车摩艇 游船钓船 保健美容 艺术家具 供求信息
城市综合 工业仓储 居住地产 商业地产 养生度假 农庄温泉 开发销售
景点景区 乡镇名品 雨林湿地 江湖海岸 温泉矿泉 酒店餐饮 资金投向
一站服务 选址立项 报建办证 工程建设 招标投标 盘活资产 项目合作
海口 三亚 三沙 洋浦 琼海 儋州 澄迈 文昌 五指山 临高 定安 昌江 琼中 屯昌 陵水 东方 保亭 乐东 万宁 农垦 白沙县
 投资导航
 
 
 
 
 
 
 
  高级检索
站内搜索:
选择栏目:
  会员企业
  热点资讯
  国家级开发区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投资导航>>投资统计>>山东:科学发展奏强音和谐民生谱新曲
山东:科学发展奏强音和谐民生谱新曲

海南投资指南网 发布时间:2012-09-09 17:09:57 来源: 编辑:admin

  民生,既是发展之本,又是发展之鉴。“十一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山东各级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共享。下面的一组组数字留下了山东民生改善和发展的历史印迹。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民生支出稳定增加

 

  “十一五”时期,山东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改善和发展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平稳较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几经变化,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山东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85.2%,年均增长13.1%,与“十五”时期年均增速持平,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速快1.1个百分点。经济实力攀升速度明显加快,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过2万亿元到2008年的过3万亿元仅用了两年;人均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过2万元到2008年的过3万元也仅用了两年。

 

  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十一五”时期,山东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出发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2010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50.9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4.3%。粮食产量保持增势。2010年山东粮食总产4335.7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比2005年增加375.4万吨,年均增长1.5%。棉花平均水平超“十五”时期。“十一五”期间山东棉花年平均种植面积849千公顷,平均单产1106公斤/公顷,平均总产94.2万吨,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4%6.8%8.9%。畜牧业稳健发展。2010年山东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奶类产量分别达到704.7万吨、384.3万吨、271.6万吨,比2005年增加46.9万吨、21.1万吨、74.9万吨,年均增长1.4%1.1%6.7%

 

  企业景气指标向好,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十一五”时期,山东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紧紧抓住“调结构、转方式”这条发展主线,努力确保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特点明显亮点纷呈。企业景气指数屡创新高,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充满信心。“十一五”期间企业景气指数均值为136.4,比“十五”期间提升1个点。五年中有六个季度刷新景气指数历史记录,2007年三季度攀升到历史最高点148.52008年一季度出现最低点106.1,中间跨度为42.4点。“十一五”期间企业家信心指数均值为135.3,比“十五”期间提升0.6个点。企业发展亮点频闪,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增强。反映企业整体盈利水平的景气指数均值为117.9,比“十五”时期提高0.8点。劳动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反映企业劳动力就业情况的景气指数均值为114.9,比“十五”时期提高10.2点。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反映流动资金状况的景气指数均值为89.3,比“十五”时期提高10.5点;反映企业融资状况的景气指数均值为89,比“十五”时期提高7.1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平稳发展,整体规模有所扩大。2010年,山东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户均产值277万元,较2005年增加13万元,增长4.9%。私营经济已发展成为规模以下工业的主力军。规模以下工业私营企业单位数占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单位数的82.5%,比2005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81.1%,提高了23个百分点;产值占85.3%,提高了18.6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民生支出稳定增加。“十一五”时期,山东地方财政收入取得突破,民生投入力度加大,群众得到实惠增多。2010年山东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49.3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财政收入“蛋糕”越做越大,群众得实惠越来越多。“十一五”时期,山东财政累计支出1.4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8931.5亿元,年均增加1786.3亿元。随着支出规模的快速扩大,各级财政综合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山东民生支出达2115.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1.0%的历史最高点,比“十五”时期末的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目前全省财政支出的近一半、新增可用财力的2/3都用在了改善民生上,尤其是在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方面,“十一五”时期的财政投入力度更是不断加大,取得显著成效。2006-2009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1955亿元,年均增长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76亿元,年均增长20%;医疗卫生累计支出505亿元。

 

  民生发展步伐加快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十一五”时期,随着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山东人民享受到更多的发展实惠,民生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收入渠道拓宽,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山东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拓宽,收入结构优化。2010年山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946元和6990元,比2005年增加9201元和3059元,年均增长13.2%12.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1.14.1个百分点。其中,“十一五”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居民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工资性收入主体地位增强。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5731元和2958元,分别占总收入和纯收入的72.3%42.3%,“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1.8%15.5%。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三者的绝对量分别为1704元、490元、3812元和3457元、238元、337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8.2%26.4%14.5%8.9%18.3%20.6%

 

  消费水平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山东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千方百计调控物价,努力保持物价平稳运行,尽力确保城乡居民生活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十一五”期间山东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总水平累计上涨14.3%,年均上涨2.7%,比“十五”时期1.4%的年均增幅高1.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上涨15.88%,年均增长2.9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28.95%,年均增长5.22%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达到13118元和4807元,均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速均为12.0%,分别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3.72.9个百分点。伴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正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换代。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1%32.8%,较2005年依次降低1.66.9个百分点;医衣住行支出明显增加,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42.4%39.8%提升至2010年的47.1%48.6%。服务性消费成为消费新亮点。2010年山东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1816元增加到2010年的2792元,增长53.7%,年均增长9.0%

 

  财产不断积累,居民家底日渐丰厚。“十一五”时期,伴随着收入分配格局和机制的逐步理顺和协调,山东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多。金融资产日益丰富。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储蓄达到19648.2亿元,是2005年的1.2倍;城乡居民储蓄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6.4%攀升到2010年的6.5%。家庭耐用消费品成为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百户拥有电冰箱、家用电脑、空调器、移动电话分别达到102.3台、77.2台、100.3台、199.1部和65.7台、16.7台、17.7台、160.9部,“十一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2.4%11.1%6.2%6.6%18.1%48.8%34.5%28.4%。家庭经营资产日益重要。2010年山东有投资经营活动的城镇家庭在10%以上;农民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3713元。各种投资收益增多。“十一五”时期山东城镇居民利息收入增长5.1倍、股息与红利收入增长80.5%、出租房屋收入增长2.5倍、其他投资收入增长9.7倍。

 

  投入力度加大,居住环境大有改善。“十一五”时期,山东各级不断加大住房、绿化、治污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人均住房建筑和生活面积分别由2005年的28.5平方米和29.6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2.1平方米和34.7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扩大12.6%17.2%。其中,城镇居民商品房占36.5%,比2005年末提高20.1个百分点;三居室的比重为47.7%,比2005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住户装修比例比2005年提高8.9个百分点。农村人均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的房屋面积为33.6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19.1%;所占比重达96.8%,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0.5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由49%提高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58%提高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22.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基础设施完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十一五”时期,山东通过持续不断的投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居民创造了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超过8000亿元。新开工铁路项目18个,新增运营里程438公里、在建3151公里,相当于100年来山东铁路通车里程的总和。新增高速公路1122公里,通车里程达到4285公里,增长35%,山东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多的省份之一。港口吞吐量由“十五”末的4.1亿吨提高到9.2亿吨,机场客运量由986万人次提高到2237万人次。良好的基础环境推动城乡居民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山东城乡居民百户汽车拥有量分别由2005年的4.47辆、1.07辆提升到2010年的19.9辆、5.4辆,年均依次增长34.8%38.2%。交通费用支出持续增长。2010年山东城镇居民交通支出为1525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6.2%;农村居民购买交通工具支出为332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3.7%

 

  教育发展优先,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山东始终坚持科教兴鲁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义务教育稳步前进。2009年末,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8%,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9.20%。农村小学、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分别提高到400元、600元。职业教育得到加强。2006-2009年累计招生61.6万人,输送毕业生47万人。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2009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59.3万人,比2005年增加42.2万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28年,比2005年的7.72年提高0.56年。“十一五”期末,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2%,所占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人数占劳动力的40.3%,比“十五”期末提高18.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学杂费支出连年下降。2010年学杂费人均支出197元,比2005年下降24.8%

 

  文化建设给力,居民生活丰富多彩。“十一五”时期,山东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弘扬齐鲁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2009年全省共有文化(艺术)馆158个和基层文化站1867个。文化(艺术)馆、文化站人员数分别从2005年的2982人、3166人增加到3115人、4593人,分别增长5.8%45.1%。基层文化活动趋于活跃。2009年全省艺术表演团体在农村演出场次11941场,观众人次1631.2万人。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到2009年全省已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6个,广播人口覆盖率由2005年的96.5%提高到98.0%。全省市级以上电视台20个,电视人口覆盖率由2005年的95.1%提高到2009年的97.9%。旅游休闲成为城乡居民新时尚。2010年山东城镇居民人均旅游健身等消费为373元,是2005年的2.3倍;农村居民人均旅游、休闲娱乐消费分别比2005年增长2.9倍和81.3%

 

  医疗条件改善,居民健康更有保障。“十一五”时期,山东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加快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全省拥有卫生机构1.5万所(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3029所,妇幼保健机构14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0.7万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90处。完成村卫生室建设项目2.2万所,建筑面积239万平方米。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共新建和改造比赛、训练场馆129个,17个市都建设了全民健身中心,城镇群众体育设施增长5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40%以上的行政村。衡量国民健康的三大指标均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预计至少提高1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2/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8.47‰和9.92‰。2010年山东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84元、886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倍、53.0%,年均增长15.4%8.9%

 

  覆盖范围扩大,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十一五”时期,山东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趋于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截至2010年底,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70.9万人、2770.6万人、937.2万人、1211.3万人和774万人,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6%221.6%20.8%109.3%67.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覆盖到36%的县、106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市社区卫生覆盖率分别达到99.6%98.7%。各种社会保障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808元提高到1510元;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增加到29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建立了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解决了5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10年山东城镇居民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比2005年增长109.7%。农村人均报销医疗费金额达28元,比2005年增长10.3倍。

 

  就业形势向好,职工工资增速加快。“十一五”时期,山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末,全省城乡就业人员达到6081.4万人,比2005年增加453.5万人。新增就业保持良好态势。2006-2009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7.8万人,年均109.5万人,比“十五”时期增长21.3%。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7.1万人,年均146.8万人,比“十五”时期增长26.6%。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职工平均工资增速加快。2009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29688元,比2005年增加13074元,年均增长15.6%;与“十五”时期相比,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多增1701元,年均增速加快2个百分点。2010年山东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958元,是2005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15.5%,年均增幅比“十五”时期高4.4个百分点。其中,山东外出农民工平均每月工资达1639元,比上年增长18.2%

 

  民生问题至关重要经验启示务必牢记

 

  “十一五”时期,山东民生发展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又取得许多宝贵经验启示。科学总结并合理运用这些经验启示,对于“十二五”乃至今后更好的推动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改善党的领导是根本。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山东之所以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根本就在于坚持了党的领导,特别是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十二五”时期,民生发展更需要在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上下工夫。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努力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下工夫、上水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前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生问题要解决,坐等政策行不通,重走老路靠不住,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深入挖潜,寻求科学发展之路。“十一五”时期民生明显改善的重要前提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时期,要继续立足山东实际,认真分析各种大环境大形势,特别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本着科学发展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一步研究细化推进民生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鼓足干劲,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好科学发展大背景下的各种民生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是基础。“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不仅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反过来,民生的改善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又会对经济发展以有效推动。山东各级各界深知这一发展要义,“十一五”时期在大力推进经济科学健康发展的同时,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增加投入,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民生改善发展取得实效。“十二五”时期,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大做厚经济蛋糕,创造性地启动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新发展。

 

  构建民生长效机制是关键。改善和发展民生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的政绩工程,要想真正彻底的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用制度加以约束和推动。“十一五”时期山东民生的改善发展与相关体制的配套完善相伴相生、相互促进,成为民生发展的一大亮点。“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健全完善民生投入机制,确立民生改善发展的可靠保障;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确保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同时,还必须深化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救助等制度改革,确保民生改善发展的公平正义。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是重点。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属于社会公共事业范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确保社会保障的公开透明。“十一五”时期山东民生改善的过程就是一个投入增加的过程,就是社会保障逐步走向公开、公平、公正的过程。“十二五”时期,要在统筹考虑财政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付倾斜力度,争取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上,特别是大力支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有力地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确保居民得到实惠是目的。改善和发展民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保证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脱离了这个主要目的的民生改善和提高,说到底就是花架子、搞政绩,对人民群众毫无裨益。数字和实践已经证明,“十一五”时期山东改善和发展民生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真正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科学发展的实惠,得到了全省人民的肯定和拥护。“十二五”时期,需要继续抓住居民得实惠这个目的不放松、不动摇,一切改善和发展民生的措施都要经过认真调研,仔细分析,充分酝酿,积极实践。这些措施的成效好不好、是不是得当,重要标准就是要看人民群众是不是愿意接受、拥护和答应,真正实现听民意、察民情、惠民生的重要目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时期是山东民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民生发展硕果累累,亮点频现;五年来,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更有保障。应该说,面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诸多重任,面对服务对象的热切期盼,山东交出了一张比较满意的民生答卷。“十二五”时期,山东将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经济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让民生发展更好的体现经济发展成就。

document.write();
相关新闻:
· 我省8项重点水利项目列入国家水利建设规划2020-4-27
· 17家省属重点监管企业去年利润翻番2018-1-29
· 海南旅游经济“旺丁更旺财”2018-1-29
· 海南去年实际应用国家重大储备项目上千个2017-10-9
· 促进入境旅游发展 我省去年新开恢复境外航线30条2017-4-21
· 我省公路重点项目投资约25亿元2015-8-10
· 上半年我省水路建设投资13亿2015-8-10
· 西环高铁累计完成投资166亿2015-4-10
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改委
国家住建部
国土资源部
科学技术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农业部
国家铁道部
国家商务部
新华通讯社
新华通讯社
中央电视台
人民日报社
中国新闻社
中国建设报
中国环境报
中国能源报
中国旅游报
中国煤炭报
中国信息报
经济日报社
人民铁道报
南方日报社
人民政协报
中国改革报
中国石油报
中国冶金报
中国石化报
中国交通报
东方电视台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版权所有 海南省投资指南网 Copyright @2012-2013 All Servered.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贸路国贸大厦A座1305室 电话:15289878589 EMAIL:2323754408@qq.com
备案编号:琼ICP备11000544 技术支持:海南慧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