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是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英文缩写(以下简称R&D,中文简称研发),也是国际上开展R&D统计调查的规范称谓。R&D活动是指从事科学发现及其可应用性的探索性活动,以及自主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等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开展R&D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探索科学发现的应用途径、自主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获取经济效益、提高社会福利、推动社会进步。
为全面掌握全省R&D活动情况,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宏观管理的需求,经省政府批准,省统计局、科技厅、发展改革委、经信委、教育厅、财政厅、国防科工办于2009年联合开展了全省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本文利用此次R&D资源清查主要结果,对全省科技实力现状、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供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研发投入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初见成效
(一)研发队伍不断壮大。2009年全省R&D人员87664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42264人,占48.2%;女性15426人,占17.6%。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59697人年,其中研究人员30166人年,占50.5%。R&D人员全时当量是2005年的2.2倍。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5400人年,占9.0%;应用研究人员7711人年,占12.9%;试验发展人员46585人年,占78.0%。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分别是2005年的2.1倍、1.2倍和2.5倍。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53976人,其中女性8015人,占14.8%。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37608人年,是2005年的2.6倍。
(二)经费支出增速迅猛。2009年全省R&D总经费135.95亿元,是2005年的3.0倍,年平均增长31.4%。R&D经费与当年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35%,比200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经费10.04亿元,占7.4%;应用研究经费15.59亿元,占11.5%;试验发展经费110.32亿元,占81.1%。
按经费来源分,政府资金31.24亿元,占23.0%;企业资金94.25亿元,占69.3%;国外资金0.31亿元,占0.2%;其他资金10.15亿元,占7.5%。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制造业R&D经费82.31亿元,占60.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5.59亿元,占18.8%;教育13.2亿元,占9.7%。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90.75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平均增长36.2%。其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R&D经费14.39亿元,占15.9%;其他内资企业65.41亿元,占72.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63亿元,占4.0%;外商投资企业7.32亿元,占8.1%。
(三)项目布局日益优化。2009年全省各类单位共开展R&D项目23029项,参加项目人员全时当量50530人年,项目经费106.94亿元。
按社会经济目标分,促进工商业发展项目经费65.97亿元,占66.8%;促进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项目经费6.59亿元,占6.7%;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和农村规划项目经费3.74亿元,占3.8%;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项目经费2.52亿元,占2.5%;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项目经费0.61亿元,占0.6%;其他项目经费19.35亿元,占19.6%。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开展R&D项目5233项,项目人员全时当量31011人年,项目经费74.44亿元。
按项目来源分,企业自选的项目经费占77.0%,国家科技项目经费占11.2%,地方科技项目经费占7.9%,其他企业委托项目经费占0.8%,来自国外的科技项目经费占0.4%,其他项目经费占2.7%。
按项目合作形式分,企业独立完成的项目经费占56.1%,与国内高校合作项目经费占25.4%,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项目经费占8.3%,与境内其他企业合作项目经费占4.1%,与境外机构合作项目经费占1.1%,其他合作形式项目经费占4.9%。
(四)机构建设有序推进。2009年全省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2078个。机构中从事R&D活动的人员34719人,其中博士和硕士6245人,占18.0%。机构R&D经费62.41亿元,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原价112.93亿元。
按学科分,自然科学领域拥有研究开发机构38个,占1.8%;农业科学领域91个,占4.4%;医药科学领域75个,占3.6%;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1832个,占88.2%;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42个,占2.0%。
二、科技实力显著提升,内生动力稳步增强
(一)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全省研发投入达到新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05年以来,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以年均31.4%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到135.95亿元,居全国位次提升至第14位;研发经费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5%,创历史新高,居全国位次提升至第12位。
(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础研究代表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是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的科研领域。2009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内部支出达10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24.9%,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为7.4%,明显高于全国4.7%的平均水平。与江浙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比较,领先于江苏的2.6%、浙江的1.7%和山东的2%,居创新试点省之首。
(三)企业主体地位初步形成。试验发展的投入规模代表着科学研究的应用能力,这类研发活动主要由企业实施,这方面投入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水平和能力。2009年,全省有81.9%的科技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72.6%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集中在企业,69.3%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75.2%的发明专利申请出自于企业,分别高于2005年的62.8%、59%、60.1%、51.3%。凸显了全省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奇瑞汽车,2009年用于自主创新的研发经费达11.6亿元,居全省之首,当年申请专利达1122件,连续数年成为全省申请专利最多的工业企业,领军皖企。
(四)项目实施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设立科技项目(课题)开展研发活动是全省科研的基本组织方式。“十一五”以来,通过不断优化项目研究的布局和资源配置,全省实施了一大批技术攻关项目,对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2009年,全省共实施R&D项目23029项,项目人员全时当量50530人年,项目经费106.9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2倍、2倍和3倍,年均分别增长21.4%、19.4%和31.8%。项目经费平均内部支出达46.4万元,是2005年的1.4倍,年均增长13%。
(五)机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研发队伍建设是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主要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业设立的专门研究开发机构来推动。2009年,全省共有各类科研机构2078个,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22.7%;机构R&D经费支出62.4亿元,是2005年的5.2倍,年均增长51%;机构中仪器设备原价112.9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29.9%。从科研机构平均发展水平看,平均每家机构拥有的仪器设备原价达543.5万元,是2005年的1.3倍,净增110.6万元;机构平均R&D经费支出达300.4万元,是2005年的2.3倍,净增169.4万元。
(六)新型研发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通过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引导和采取政策激励机制,全省R&D投入明显增加,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新型研发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从2009年R&D经费来源看,政府资金31.24亿元,占23.0%,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21.2%;企业资金94.25亿元,占69.3%,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长36.2%;国外资金0.31亿元,与2005年持平;其他资金10.15亿元,占7.5%,是2005年的3.0倍,年均增长31.1%。其中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合计占92.3%,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七)民族工业撑起自主创新一片天。衡量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情况,即从科技创新获取利益的归属情况,一般通过本地民族工业的创新能力反映。按注册类型划分的相关数据就能够从利益归属角度反映全省的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全省国有及国有独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达14.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5.9%;其他内资企业达65.4亿元,占72.1%,合计占88%。从内资企业相关科技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份额看,发明专利申请数为2149件,占89.3%;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100件,占88.7%;内资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328亿元,占77.7%;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231.2亿元,占80.3%。
(八)合芜蚌积聚引领作用凸显。自2008年10月全面启动试验区建设以来,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积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领带动作用,全省研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投入水平显著提高,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内涵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合芜蚌三市合计R&D人员达3.5万人年(全时当量),占全省的58.2%;R&D经费投入合计达73.1亿元,占全省的53.8%;工业企业合计建有科技研发机构611家,占全省的39%;申请发明专利2321件,占全省的69.3%,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数790项,占全省的64.5%。这些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并且积聚了可观的科技创新资源,已经具备了实施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
三、相关领域发展水平亟待提高,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十一五”时期,全省科技事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和试点省比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研发活力不足。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为8.05%,低于全国8.47%的平均水平。在中部6省和4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中均居第3位,分别低于湖南的11.92%、湖北的8.08%,低于浙江的12.97%、江苏的11.96%,活力不足。
二是投入强度不高。2009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比重)虽然达到了1.35%,居全国第12位,但与世界领先国家3%左右和全国1.7%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71%,在中部6省和4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中均居第3位,分别低于湖南的0.84%、湖北的0.79%,低于浙江的0.81%、江苏的0.79%,强度不高。
三是创新能力不强。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比例为28.3%,低于全国平均的34.8%;低于湖南的48.6%、山西的38.6%、江西的35.8%和湖北的35.6%,在中部居倒数第2位;低于江苏的29.8%、山东的29.5%,在4个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中位居第3位。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2.9%,低于浙江的16.9%、江苏的13.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中部湖南的17.7%,低于试点省浙江的15.5%,创新能力仍待提高。
四是皖北发展失衡。皖北地区国土面积约占全省的1/3,总人口约占全省的一半。“十一五”以来,全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组织开展南北结对合作,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皖北地区发展活力逐步显现,主要指标较快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清查结果显示,皖北六市R&D经费总支出为19.7亿元,仅占全省份额的14.5%,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除淮南的1.4%略高于全省平均的1.35%,其余5市蚌埠1.14%、淮北0.97%、阜阳0.24%、宿州0.13%和亳州0.18%,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结合实际准确切入,抢占创新省建设制高点
——统筹推进,有效发挥政策叠加效应。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产业创新为核心、开放创新为动力、机制创新为保障,统筹推进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三大政策优势,有效发挥叠加效应,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乘势而上,加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自主创新推进步伐,构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强化政策宣传。“十五”以来,国家和全省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但是由于有些政策吸引力不强、宣传力度不够,办理手续繁杂等原因,落实效果受到影响。对此,一是要关注政策的可行性,对政策办理手续繁杂的要落实方法,对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的,要进行适当调整等。二是要宣传创新的作用,应向社会大力宣传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特别是宣传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引培结合,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建设。一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要通过高校为社会培养企管后备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知识结构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再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人才的系统培训。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民间不同层次多渠道培养造就人才,通过长期培训、讲座等各种类型形式全方位培养造就人才。二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各种人才到安徽来,为安徽经济发展作贡献。三是不断创新激励办法,建立良好的人才使用机制。主要有增加岗位工资、奖金和提成等;住房激励、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也是留住创新型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通过培养、引进、留住、用活一批高层次人才,解决创新活动中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从而实现全省科技实力的快速发展。
——瞄准前沿,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极具潜力的新增长点,也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本条件,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需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着力建立一批高新技术特色基地,增强相关产业、技术、人才的集聚能力,加快新兴特色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确立和推广应用,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在全省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要集中力量培育少量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上规模、上水平,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提高全省企业创新的综合实力。
——立足优势,研究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全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教优势,代表着科学前沿探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力雄厚,而代表科学研究应用能力的试验发展却显不足。因此,立足现有科技资源,加强整合,采用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机制,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大企业支撑大科研,大科研支撑大企业,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格局。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实验基地,通过龙头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产学研合作联盟,提高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发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支持。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兼并或到国外设立公司、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研发和营销网络,紧跟国际市场动态与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加快企业进入新技术领域步伐和开拓国际市场步伐。
document.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