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开发区(园区)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四大建设”、加强自主创新等重大战略,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度,加快创业创新步伐,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对全省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
一、2010年全省开发区(园区)经济运行情况
(一)园区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据对全省116家开发区(园区)(不含浙江之江旅游度假区,下同)137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的统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6285.9亿元,同比增长30.3%,分别占全省工业和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0%和50.9%;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629.1亿元,增长37.0%;吸引内、外资双创新高,实际到位外资67.1亿美元,占全省的61.0%,实际到位内资为1669.2亿元;进出口总额1122.2亿美元,其中出口732.9亿美元,进口389.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44.3%、40.6%和53.3%(见表1)。
此外,随着开发区(园区)综合实力的增强,继2009年宁波高新技术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之后,嘉兴经济开发区、湖州经济开发区和绍兴袍江工业园区于2010年也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园区)个数扩大到17家。
表1 2010年开发区(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对经济的贡献份额
经济指标 | 比重(%) | 与上年同期相比(百分点) |
工业企业税收 占全省财政总收入 占地方财政收入 | 20.6 38.8 | 0.8 2.9 |
实际到位外资 占全省 其中:服务业 | 61.0 31.6 | -2.0 -1.3 |
进出口总额 占全省比重 #出口额 #进口额 | 44.3 40.6 53.3 | -1.2 3.7 13.0 |
(二)“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措施取得实效,7市开发区(园区)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国字号”开发区贡献度较高,园区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
分市看,宁波、杭州、绍兴和嘉兴开发区(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均超3000亿元,分别达6038.4亿元、4097.0亿元、3997.9亿元和3044.9亿元,4市合计占全省的65.4%,尤其是杭州和宁波合计几乎占全省开发区的四成,嘉兴和绍兴首次进入三千亿元行列,湖州和金华在2000亿元以上,温州和台州在1000亿元以上(见表2)。2010年全省有4家园区产值超过千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家,分别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1647.8亿元)、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328.6亿元)、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1206.2亿元)和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92.4亿元),其中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首次“晋级”千亿元园区行列。
2010年全省17个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897.5亿元,工业税收309.8亿元,进出口总额520.2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8.8亿美元,分别占全部开发区(园区)的30.0%、30.6%、46.4%和42.9%。同时,国家级开发区(园区)注重生态环保建设,几乎全部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创建工作已经通过专家论证,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引领示范区。
表2全省开发区(园区)工业总产值情况
合计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占全省开发区比重(%) |
按级别分 国家级 省级 | 7897.5 18388.4 | 30.0 70.0 |
按11市分 杭州 宁波 温州 嘉兴 湖州 绍兴 金华 衢州 舟山 台州 丽水 | 4097.0 6038.4 1363.1 3044.9 2877.3 3997.9 2032.2 569.7 255.2 1286.4 723.9 | 15.6 23.0 5.2 11.6 10.9 15.2 7.7 2.2 0.97 4.9 2.8 |
注:由于慈溪出口加工区数据合在慈溪经济开发区中,故用慈溪经济开发区数据代替
(三)利润增幅快于生产增长,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创历史新高
浙江开发区(园区)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扩大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整合力量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统筹协调,形成多个开发区以组团的方式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如杭州组成多个进出口协会、进出口联盟等,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定价话语权,共同应对贸易壁垒等,成效显著。一是创利能力不断增强,利润增幅高于工业产值增幅。2010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5098.1亿元,同比增长31.7%;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629.1亿元,增长37.0%,其中利润总额1618.3亿元,增长46.7%,快于工业产出增幅,税收1010.8亿元,增长23.9%,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0.6%。二是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为6.45元,比上年同期高出0.65元。三是外贸水平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122.2亿美元,出口732.9亿美元,进口389.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5%、49.2%和7.4%,三者分别占全省的44.3%、40.6%和53.3%。
(四)服务业引进项目数仍超制造业,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步伐加快,服务业利税约占制造业的六分之一以上
浙江开发区(园区)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省开发区(园区)新引进项目中,仍呈现服务业项目多于制造业的格局,新引进服务业企业7704家,增长44.0%,占新引进企业数的57.9%,服务业企业累计达38328家(见表3)。尽管服务业引进项目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2010年引进服务业内资和外资分别为416.9亿元和13.3亿美元,分别占全部的25.0%和19.8%。
总部经济发展迅速。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不断加速、开发区(园区)功能发展转型及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浙江开发区总部经济建设发展加快。2010年共引进64个总部经济项目,其中嘉兴35个,宁波和杭州各有13个和12个,尤其是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总部商城,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目前已有139家企业入驻,打造世界经编产业的总部经济。
服务业效益较好。据统计,至2010年底,全省开发区(园区)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约37.3万人,营业收入约为733.6亿元,利税总额约467.3亿元,利税总额约占全省开发区(园区)制造业利税总额的17.8%。
表3 2010全省开发区(园区)新入园企业情况
地区 | 新入园企业(个) | 其中:服务业(个) |
杭州 | 2015 | 1682 |
宁波 | 2964 | 2268 |
温州 | 472 | 216 |
嘉兴 | 2970 | 1923 |
湖州 | 874 | 481 |
绍兴 | 1962 | 857 |
金华 | 1127 | 109 |
衢州 | 426 | 136 |
舟山 | 109 | 2 |
台州 | 240 | 15 |
丽水 | 139 | 15 |
全省 | 13298 | 7704 |
(五)大企业大项目增多,企业成长速度较快,骨干企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各开发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大平台建设,加强产业链招商、绿色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项目相继落地。
一是大项目引进多。2010年,全省开发区新入园企业13298个,增长43.1%,其中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508个,增长76.4%,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3个,引进注册资本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90个,比上年增加89个。分市看,杭州引进大项目较多,三类项目合计171个,占全省18.8%,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金华均在100个以上(见表4)。
表4 2010年全省开发区新入园大项目情况(个)
| 单项资金1亿元以上 内资项目 | 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 外资项目 | 引进世界 500强企业 |
杭州 | 63 | 99 | 9 |
宁波 | 55 | 79 | 2 |
温州 | 7 | 2 | 0 |
嘉兴 | 27 | 78 | 0 |
湖州 | 77 | 50 | 1 |
绍兴 | 49 | 59 | 1 |
金华 | 86 | 21 | 0 |
衢州 | 81 | 10 | 0 |
舟山 | 12 | 0 | 0 |
台州 | 25 | 0 | 0 |
丽水 | 26 | 1 | 0 |
全省 | 508 | 390 | 13 |
二是企业成长快。2010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3566家,比上年增加970家,占全部投产工业企业的7.4%;5000万元-1亿元的有2841家,比上年增加815家,1000-5000万元的9420家,比上年增加2239家,500-1000万的企业有4261家,比上年增加382家。
三是骨干企业贡献大。2010年全省开发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88家,比上年增加4406家,占全部投产工业企业的41.5%,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587.6亿元,占全部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89.7%,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5.6%。
(六)引进外资步伐加快,制造业仍是重点领域,但服务业投资增速快于制造业,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悄然兴起”
开发区成为跨国公司来浙江投资的重要之选,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跨国公司大型投资项目相继落户。2010年,全省开发区(园区)新引进外资企业928家,增长30.0%,外商投资企业累计11134家;实际到位外资67.1亿美元,增长7.5%,占全省的61.0%,实际使用外资历年累计521.8亿美元。从外资投资领域看,先进制造业依然是外商投资重点,但服务业投资快于制造业。2010年制造业领域实际到位外资53.8亿美元,占80.2%;服务业领域到位外资13.3亿元,同比增长18.7%,增幅高出制造业12.2个百分点。分市看,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和嘉兴,3市合计占全部的69.2%。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外商看好浙江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纷纷增资扩股。2010年,全省开发区外商增资项目达到490个,其中二次及以上增资的项目有145个,共增加投资27.5亿美元。
(七)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善,近半数开发区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双优”认证,辐射带动能力愈发凸显
浙江开发区(园区)加强“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继续坚持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营造了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对接的重商、亲商、安商的投资环境。全省有72家开发区(园区)已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比上年增加12家,有54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54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双优”认证;半数以上开发区与入园企业之间实现电子政务,企业只要在网上点点鼠标就能办理相关事宜。
开发区(园区)通过产业、开发、人才等扩散效应,与所在的行政区灵活地整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合理配置园区内外要素,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就更明显。如杭州出口加工区,年平均单位面积产出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为周边企业提供了超过5亿美元的采购订单,已超过400家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外包等带动了周边服务业的发展。
二、开发区(园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集约利用情况
(一)产业集聚水平加快提升,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至2010年底,全省开发区(园区)第一主导产业集聚度平均45.1%,第二主导产业集聚度平均18.9%,前八位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部的52.3%。分11市看,产业集群化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台州(51.3%)和丽水(58.2%)第一主导产业平均集聚度在50%以上。产业集聚度的提高,使得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显现,如2010年海宁精编园区等开发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一批产业特色明晰、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配套完善的新兴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如钱江经济开发区的节能环保产业、上虞开发区太阳能光伏产业、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集群,并引进一大批技术在业内领先的优质企业。
(二)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向内涵式发展要土地
全省开发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设立高标准的“准入门槛”,使土地资源向具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企业倾斜;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推进整合提升后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土地监管力度,形成了内涵式发展模式。2010年,全省开发区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含50万元以下的投资)4245.5亿元,增长52.9%,其中企业投资3532.5亿元,增长58.4%,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13亿元,同比增长34.1%。2010年先后投资兴建了70.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努力节约土地资源。杭州、宁波、湖州、嘉兴和绍兴等5市基础设施投资较大,宁波和杭州均在100亿元以上,分别达到124.7亿元和171.3亿元,湖州、嘉兴和绍兴分别为92.6亿元、84.9亿元和84.8亿元。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土地产出水平提升
2010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平均工业经济密度(已开发土地单位面积实现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59.4万元/亩,即38.9亿元/平方公里,比上年提高14.1%。分市看,杭州最高,在400万元/亩以上,宁波和湖州在300万元/亩以上,温州、绍兴、金华和丽水在200万元/亩以上。从经济密度的增幅看,杭州、嘉兴、衢州、舟山和丽水增长较快,增幅均在20%以上。
表5 分11市开发区(园区)经济密度
地区 | 经济密度(万元/亩) | 比上年提高(%) |
杭州 | 404.6 | 22.2 |
宁波 | 368.3 | 19.4 |
温州 | 249.1 | 7.6 |
嘉兴 | 181.9 | 21.7 |
湖州 | 310.2 | 2.9 |
绍兴 | 258.0 | 4.9 |
金华 | 206.4 | 20.0 |
衢州 | 131.3 | 28.6 |
舟山 | 65.1 | 32.1 |
台州 | 180.7 | -7.0 |
丽水 | 226.3 | 33.0 |
全省平均 | 259.4 | 14.1 |
三、开发区(园区)自主创新情况
浙江开发区(园区)积极营造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开放性创新服务平台,集聚研发机构与高端人才,推进产学研和技术转移,创新发展亮点纷呈,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企业研发机构增多,创新队伍进一步扩大
浙江开发区内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企业研发技术中心为支撑的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渗透作用和支撑作用,推动产业能级从地段向高端转型,如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以及材料领域的5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与园区内183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力量。截至2010年底,累计落户开发区的企业研发中心已达1988家,其中国家级65家,省级902家;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已达78.7万人,专业技术人员55.2万人,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5%和13.0%。
(二)实施技术标准创新,走“制造”向“创造”转变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浙江入园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不仅争得标准话语权,也为企业走向世界打开了通道,站在了产业发展的前沿。2010年杭州高新区晋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区”,区内有50多家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共计266项,品牌效应和品牌实力明显增强。同时,大力推进品牌创新,创建了系列著名的区域名牌,并通过区域名牌有效带动企业品牌建设。如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成功创建了“马桥经编”区域名牌,园区内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及“国家免检产品”8个。
(三)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创新产出成果喜人
2010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286.5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192.8亿元,同比增长35.6%。技术成果引进费用72亿元,同比增长23.7%。同时,开发区(园区)全年投入资金16.2亿元,是上年的5.4倍,用于园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及共性技术及基础性技术等研究开发,形成企业—园区联动创新的可喜格局。2010年,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5521.9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增速比全部产品销售收入高6.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7394.9亿元,增长41.2%,增幅高出开发区(园区)产品销售收入9.5个百分点,两项收入合计占全省开发区(园区)产品销售收入的51.5%,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
(四)科创中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科技项目孵化成果丰厚
浙江开发区在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空间,深化服务内涵,引进科技、法律、知识产权、项目、咨询等领域的中介机构,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业氛围。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50家开发区建有创新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建筑面积达到293.9万平方米,累计孵化项目11464个,孵化项目以软件、网络、电子和创意产业等类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分市看,嘉兴和金华2市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较大,均在55万平方米以上,杭州、嘉兴和台州也在30万平方米以上;嘉兴和金华的孵化项目均在3000个以上。
四、开发区(园区)生态化建设情况
(一)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企业成低碳主体
近几年来浙江开发区坚持科学发展,将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举措,初步形成了以光伏光电、电子信息、低碳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体系。从脱钩指数看,全省开发区(园区)从2008年下半年起,工业产出增长率一直高于工业用电量增长率,并呈现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至2010年两者差距达到最大,开发区经济增长对物质消耗的依赖程度在逐渐下降。
(二)加强生态化建设规划和改造,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浙江开发区(工业园区)自2006年启动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工作开始以来,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对区内大气、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及时进行公告,积极推进ISO14001认证工作和集中供热,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增强,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201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减少9.8%,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减少2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为69.6%和53.3%,分别比上年提高1.8和1个百分点。工业污水处理率95.1%,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三)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各开发区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按照低碳经济理念,大力引进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创新,按照能耗水平采取“分级管理模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工作,逐步淘汰高能耗产业。2010年,开发区(园区)现价万元增加值耗电量比上年下降7.4%,下降幅度较大的有宁波、绍兴、金华和丽水,均在10%以上,嘉兴和湖州在7%以上;现价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比上年同期下降12.4%,其中,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和丽水下降幅度较大,均在10%以上。
(四)涌现出一批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突出的园区
自2006年启动开发区(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工作开始以来,开发区(园区)管理部门加大生态化建设和改造投入力度,生态化建设成效明显。如,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浙江首家创建国家生态化示范园区的开发区,污水进网处理率98%以上,区内集中供热率85%以上,印染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用于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建成饮用水、雨水回用、中水回用三级水质逐级利用系统,逐步淘汰了电池构板、石灰窑和耐火厂生产企业和生产工艺。仙居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企业内部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原辅料能源、工艺技术、生产设备、过程控制等方面做到同步发展,以原料药、中间体、下游产品、废料为代表,基本形成了园区大循环的产业链。
五、浙江开发区(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压力和问题
(一)社会综合管理职能压力加大
随着开发区建设的推进,人口数量大量增长,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增加,开发区(园区)内社会稳定、劳资关系等矛盾凸显,社会管理压力加大。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土地面积104平方公里,有两个街道十多个社区及14所大学,区内常住人口近20万人,开发区担任一般行政区所承担的大社会管理职能,常常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二)部分开发区(园区)产业定位不够清晰,要素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整合提升后,可用土地资源增加,部分地方出现用地“大手大脚”的倾向,在项目引进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用地安排上随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三)总部经济出现粗放型发展模式
一是经营方式较为“粗放”,单纯依靠“做房东、”“收租金”的出租经营模式较为普遍。二是重“硬件”轻“软件”,发展总部经济所需要的各种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三是重引进轻服务,无法形成具有地方性产业集聚特点和地方性文化价值观的总部文化。四是个别地方盲目建设总部经济,甚至引进来的项目根本不符合总部经济的要求。
六、加快开发区(园区)发展提升的几点建议
(一)抓紧印发《浙江省开发区(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前,开发区(园区)经过整合后在产业定位、空间布局、资源利用等方面缺少统一规划,部分开发区(园区)在项目引进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科技、检测、信息等功能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亟需通过规划引导,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园区)综合发展实力。为了做好与全省产业集聚大平台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园区)发展定位,引导开发区(园区)加快提升,省发改委会同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联合开展了全省开发区(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经过资料收集、省内外调研、部门讨论、专家咨询等环节,现已形成了《浙江省开发区(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送审稿)。省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做好向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汇报、衔接工作,争取早日获得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
(二)加强开发区(园区)统筹协调发展
全省正在积极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大平台,开发区(园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应积极做好与海洋经济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大平台建设发展的统筹协调。根据产业大平台发展的需要,结合浙江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依托产业集聚区,以尚未设立开发区(园区)的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为重点,空间布局应符合当地“两规”要求,规划发展一批开发区(园区),如杭州空港区、绍兴江滨区、嵊泗洋山港区、平湖独山港区、宁波江北高新技术区、嘉兴高新技术区等一批园区先行进行新设立和扩容的规划工作。
(三)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浙江开发区(园区)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但是,管理体制上的不足与开发区(园区)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下一步,要根据各地开发区(园区)的具体情况,加大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提倡开发区(园区)扁平化管理,探索建立以开发建设企业为代表的投资开发新主体;扩大开发区(园区)社会管理权限,明确社会服务职能,提高社会服务效率与水平。同时,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园区)现有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责,明确省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厅、科技厅等部门对开发区(园区)的管理职责,更好地做好开发区(园区)的指导、监督和服务,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
(四)积极推进生态化建设和改造
开发区(园区)要制定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中期检查考评工作,对生态化建设与改造成绩突出的开发区(园区),省发改委和省环保厅将授予“省级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示范开发区(园区)”牌匾;对未按要求实施建设与改造、工作进度滞后或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不力的要限期整改,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开发区(园区)基本完成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积极探索开发区与周边区域整体推进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的新思路,促进全省生态省建设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五)加快功能服务平台建设
为提高开发区(园区)的发展水平,要支持和鼓励开发区(园区)积极搭建科技研发、质量检测、信息交流、商贸物流、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扶持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运转高效、资源共享的功能平台。
document.write();